中醫防治高血壓冠心病
高血壓在香港非常普遍,並呈現出年輕化趨勢。衛生署一項調查顯示,15歲以上約有27%的人血壓偏高。筆者身邊也有不少人時常會問起,怎麼預防、治療高血壓。
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久升高為特徵的疾病。西醫一般通過降壓藥或手術進行應急處理。降壓藥只起到控制作用,並且需要長期服用,除了會有依賴性和抗藥性,容易造成血壓時高時低;還可能對腎造成損傷,甚至增加患上糖尿病或癌症的風險。手術療法又會對病人的身體造成創傷,尤其年老體弱的病患,未必有足夠的「精氣神」能承擔手術帶來的消耗。
相對於西醫「控制」血壓的做法,中醫則是把診治焦點放在「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」上,例如作息不正常、長期睡眠不良,造成「陰虛陽亢」,或代謝不良而成「痰濕阻逆」,然後針對不同原因,給予治療。
中醫臨床將高血壓分為虛實兩證,再根據其特征制定具體療法,對症下藥。高血壓「實證」可分為三大常見證型:「肝陽上亢型」常用天麻、鈎藤、石決明等平肝潛陽;「痰濁中阻型」則以半夏、白朮、茯苓等健脾化痰;「血脈瘀阻型」多用桃仁、紅花和赤芍活血化瘀。高血壓「虛證」以「肝腎兩虛」最常見,臨床上以熟地、山藥和杜仲滋養肝腎,幫病患改善頭暈耳鳴、夜尿頻多等症狀。
事實上,說起高血壓就不得不提另一健康「殺手」— 冠心病。根據衛生署統計,每100名香港人便有6-8人受冠心病折磨,並有年輕化趨勢。西醫治療冠心病,主要通過擴張血管和抗血小板藥物、「通波仔」及「搭橋」手術。長期服用藥物會產生依賴性,還有產生其他併發症的風險;手術治療亦並非一勞永逸,「通波仔」和「搭橋」創傷大,且術後有20-50%的復發率。
中醫對冠心病的研究由來已久,根據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中醫認為:產生氣、血、痰、濕、瘀五種濁物的原因是脾不升清、胃不降濁。總結來說,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四大方面:一是心、腎功能減退;二是飲食不節造成脾胃失調;三是情志所傷,影響臟腑氣機運行;四則是勞逸失調,長期缺乏運動。
因此,在治療冠心病時,不止要針對心臟和血管,還要兼顧修護其他臟腑功能,而這恰恰是中醫的優勢。研究實證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總有效率可達九成,即便是已經接受過手術治療的病患,也可以通過中醫治療對整體心臟功能進行調節,改善術後不良症狀,降低覆發率。
張琛 註冊中醫師
德善堂中醫首席顧問醫師